时间:2024-05-09 浏览量:1657 稿源:综合部(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
2024年5月30日,
宁波地铁
将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
十年间,
总有一些人
有着与宁波地铁的故事。
有些故事,值得一听。
采访人:周安东,浙江台州人,毕业于镇海中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看到征集后,他就发来了长文,讲述自己与宁波地铁2号线的故事——
直到毕业之后,去了那些大城市,在地铁上或是站着或是坐着,看窗外的广告荧屏闪过,在人群的罅隙中被翻炒着,耳畔传来那些陌生的站名。我才陡然意识到,宁波地铁2号线,我们已经好久不见了。
三年前,我从台州来到宁波求学,与它“相识”。
这是一条起自栎社国际机场,直达招宝山的线路。每一次安检进站,于我而言,都是一段充满期待的旅途。
高中时的周末总是变化多端,但我喜欢在每个有闲暇的周六傍晚,只身开启一趟地铁旅行:我只管坐下,地铁只管跑,前方总是会有新的一站,缘分在哪,我就在哪里下车。
我记得地铁2号线每一个站点的名字——
聪园路站是我高一时地铁2号线的最东端,彼时“招宝山站”尚未启用,爸爸和我骑着公共自行车从学校过来,要花上二十分钟;
每次去铁路宁波站,我都会记得拜访车站附近一家出售钩针织物的“宝藏小店”;
“红联站”位于甬江东岸,高考“首考”前的冬夜,我曾在附近吃过一碗热腾腾的肉末蒸蛋盖饭……
那时,“亲爱的旅人”成了我的QQ名。我在挣脱疲惫的躯壳后,与2号线一同出发,自由地踏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期待着一场“不期而遇”。
高中三年里的无数个夜晚,我会在书包里装上两本生物书,走向招宝山站,走进2号线。
我喜欢坐在地铁两端的车厢,这里总是很安静。
回想起来,在地铁上看书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如今换了一座城市,我在地铁上已无法放下手机。或许只有宁波地铁方能带来那般恬静。
记得最后一次在地铁上看书,是在高考前的停课复习阶段。
车厢里,我看着生物选修二,地铁一站一站地到达、停留,又启程。
从起点“招宝山站”到终点“栎社国际机场站”,一共25站,耗时59分钟。
我曾不止一次看着生物书,不自知地到达地铁2号线的终点站,然后不出站,又从终点站一路坐了回来。
全程两小时,足够我复习完一本书。
但那天,抵达地铁2号线的终点站时,我忍不住走出了车厢,走进了这个我曾无数次经停却从未进入的机场大厅。
通道和扶梯如同血管般交织在这个庞大的有机体内,先进的安检设备、自助的值机设备……对一个在扁平的生活中折叠着的高中生而言,这里的一切都震撼着我。
那一刻,我在心里悄悄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也要飞一次。
不久后,高考结束,我的高中生涯也正式落幕。
2023年6月14日,我最后一次来到招宝山站的站台。
我时常觉得地铁口是伟大的存在。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无论从哪里走来,是否找得到方向,你都能无所忌惮地投入这个怀抱。循着线路图,你总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站台,搭上驶向你的方向的列车。
踏进车厢,身后的车门在一阵急促的提示音后关上。刹那间,我的心也仿佛被同时夹住。
我知道,自己即将和每一站作别,可手头已经没有一本可以抓起的生物书了。
招宝山站、聪园路站、枫园站、五里牌站、清水浦站……报站声落下,回忆的碎片划过思绪,也划破了我的泪腺。
“青春不散场,梦想正起航,宁波地铁祝福毕业生……”
这是毕业季独有的提示音,此前我未曾留意,如今却戳中我颤抖不已的内心。而当我从打开的列车门中走出,来到宁波火车站,我看到了一块充满温情的立牌:
“毕业快乐,宁波地铁永远为你留座”
“我们各奔东西,然后,更高处见”
“我们在夏天相遇,也在夏天告别。”……
曾经,2号线带我第一次领略了这个城市的风光,如今,它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默默将我推上了返程,如同它对所有的毕业生做的那样。
离别之际,它没有伤感,而是用最后的温暖话语向我致意,目送我的离去。
过去,我一直觉得集体式的情感表达拙劣而单薄,但这一次,我被深深绊住了。此刻我才意识到,宁波地铁承载着数以万计的乘客奔波前行,更承载着契合这座城市的可贵的人性关怀。
两个月后,我回来了。
这一次,我带上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向他骄傲地展示着。他没有说什么,把我送到了终点站。
我从栎社国际机场起飞,目的地是北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