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同心桥”连接地铁“你和我”

时间:2014-05-30 浏览量:4524 稿源:宁波日报

  

  来了,来了,今天,地铁终于来了!它引领着“宁波号”巨轮驶向一个新的时代。
  “来宁波5年了,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轨道交通1号线鼓楼站项目部书记潘树林一语道出宁波地铁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轨道交通“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高关注度”的复杂性工程。如何减少信访、投诉、抱怨,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搭建一个建设者与市民群众联系沟通的平台?


  地铁开工之初,借鉴上海经验,宁波创新“和谐共建”模式,即双方以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难题共解、和谐共建为主要内容,携手共建。至此,一项具有宁波特色的“共建文明和谐工程”活动在轨道交通沿线全面展开。
  5年来,轨道交通建设全线32个项目部分别与30个街道(镇)、101个社区(村)签订了共建责任书,与周边学校、银行、医院等45家单位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
  5年来,修路、搭桥、疏管道、困难帮扶……不完全统计,开展和谐共建以来,全线施工单位累计为社区(村)居民、沿线单位办理较大实事75件,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结对帮困143户,帮助资金近44万元,结对双方累计开展各类活动520余次。
  5年来,“春节送汤圆、端午包粽子、夏天送清凉、中秋送月饼”,沿线居民与建设者结下了一份份的鱼水深情。
  “1号线的正式开通试运营,凝结着省市领导和全市上下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凝结着政企双方的信任和合作,他们‘急地铁所急,想地铁所想’。更凝结着沿线街道、社区干部与居民的积极配合、深明大义,他们“忍一时之痛,换长远便利。”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总指挥吴亚能如是说。

             

文明施工,赢得一份支持


  抓好文明施工,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出行的影响,这是开展和谐共建的前提。    
  秉持着这样的认识,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从一开始就把抓文明施工作为工程管理的一项重点。
  目前我市已制定宁波轨道交通文明施工标准3大类20条,每年开展文明施工主题活动、标准化工地建设等,狠抓“五个清洁”,即道路清洁、围挡清洁、工地清洁、办公区清洁、运输清洁。同时,轨道交通指挥部还建立了文明施工督查通报制度,成立文明施工环境督查队,每月对现场文明施工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并将存在的问题在全线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各施工单位项目身体力行。在扬尘控制上,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定期对围挡、周边道路开展保洁维护;在控制噪音上,合理组织工序,开展技术攻关,采取科技手段改进施工工艺;在改道封路、设置围挡、管线迁移等施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减小对周边群众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扰民。
  1号线一期舟孟北路站距离居民小区近在咫尺。2010年10月份,因舟孟北路站夜间施工噪音,项目部接到居民投诉。施工技术人员会同监理单位连夜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测调查。经了解,当时现场正在进行车站东端头井盾构进出洞地基加固施工,发出较大噪音的是1台用于地基加固的空压机设备。考虑到施工的连续性,项目部紧急采取了两项措施:调整空压机的出气口的方向,并在出气口处进行遮挡;连夜加工赶制了防噪音罩。
  然而,经再次监查,噪音虽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最后,项目部特意从上海调来一台进口的低噪音无油空压机,问题才得到了基本解决。
  只有问题解决好了,才可能争取到百姓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支持。5年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还居民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一条通畅平整的道路,建设者们一直在努力......目前60%的施工项目部先后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施工”主题活动先进集体。

 

 

难题共解,为了同一个目标


  难题共解是开展和谐共建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缓解、解决工程施工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保障居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
  5年来,作为共建活动的主体,施工单位通过主动走访周边社区(村)居民群众,通报工程进展情况,提前告知施工影响,注重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将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针对施工噪音,他们将噪音大的工序尽量放在白天施工,将马路盖板上加装橡胶垫;针对粉尘问题,在场地两端安装洗车槽,所有离开场地的土方车辆必须经过冲洗,以避免车辆将泥土带出场地;针对污水排放,有的施工单位在场地周围设排水沟及三级沉淀池,所有脏水经三级沉淀过滤后排出场外,避免了水污染;针对交通拥堵,除了加强管理,规范工程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建设者常常充当交通协管员、马路清障员等角色。
  与此同时,在指挥部统一组织下,施工单位广泛开展了与社区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的活动。目前已在33个社区,长期结对143户,帮扶资金近50万元。
  中铁隧道II标项目部修缮社区活动室,中铁十三局III标项目部在高考期间安排专车接送社区高考学生;中铁三局V标、中铁一局VII标、上海市政VIII标项目部拨出资金支持结对社区(村)开展活动;中铁十九局VI标项目部组织志愿者专程看望江东阳光驿站的智障儿童,送去慰问金……
  爱总是相互的,看到施工单位的付出和努力,社区和居民们也“不甘落后”。
  江东区樱花社区专门组建了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及社区志愿者组成的轨道交通志愿服务队,定期到项目部工地为职工提供医疗、理发等服务。海曙区中山等社区还为施工单位部分人员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牵线搭桥,奔波忙碌。青年志愿者服务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在协调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街道(镇)、社区(村)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优势,既维护了居民群众的利益,也从民生工程的大局出发,最大程度地支持轨道交通建设。
     难题共解中,沿线商圈也不可或缺。
  鼓楼站和东门口(天一广场)站区间因明挖施工需要做3次交通导改。在商户的大力支持下,本在拆迁红线外的台阶和旗杆“让”出了空间,加宽了交通疏导增路面。“这样交通导改只需1次,相比原方案,施工工期至少节约半年。”该项目部负责人说。
正是在以“难题共解”为核心的和谐共建机制下,工程建设几年来,轨道交通建设沿线总体保持了良好的稳定局面,工程建设进度也得到有力地保障。

 

活动共办,结下一份“鱼水情”


  2012年11月6日天空格外的蓝,对于栎社新村站职工王宏义和李琳在项目部同事与栎社村民的见证下,一起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对于他们的婚礼,双方父母原本一致决定要让他们回老家热热闹闹地办上一场,但是那样的话前后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作为项目部主管物资设备的王宏义,根本走不开。得知此事后,栎社村任书记特意安排栎社新村活动中心喜宴厅作为婚礼礼堂。他感动地说:“他们是第一对在工地举行婚礼的新人,具有特别纪念意义。作为贺礼,今天这场婚礼由栎社村来请客!”
  “虽然没有漂亮的婚纱、礼服。但是我的婚礼却无比浪漫、幸福,因为在宁波、在建设工地,这里有那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为我们祝福,共同给了我们一个难忘的婚礼……”新娘话到如此,不少人已是感动万分……
  5年来,围绕工程建设,结对双方在党建、工建、团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在各种节庆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联谊活动,共同营造出了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和谐温馨场面。
  许多施工单位定期邀请社区居民参观工地,尤其是孩子们,几乎都成了宣传轨道交通建设的生力军。“每逢佳节倍思亲”,街道社区利用传统节日,邀请建设者一起参加活动,送去家一般的浓浓温情;社区干部组织居民群众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佳节送温情,“第二故乡的温暖”已成为轨道交通建设沿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场场晚会、电影,一次次篮球赛、联谊会,加深了广大居民对轨道交通的理解,拉近了建设者与居民群众的距离,居民们感动地说:“归根结底,你们是在建设宁波,我们是一家人。”

    
建立机制,打造一种“宁波模式”


    建立完善和谐共建工作机制,是保障共建活动正常持续开展的必备条件。为确保共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5年来,轨道交通不断加强对和谐共建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定期走访调研,掌握活动开展情况,协调结对双方正常开展各项活动。
  每半年召开一次由施工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会议上,专题交流共建活动开展情况,部署工作安排;每两年召开一次先进表彰大会,总结活动经验,表彰奖励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不定期召开街道(镇)、社区(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交流活动体会。     与此同时在江厦桥东、城隍庙、轻纺城等市区繁华地段、施工难度较大的区域,开展了由轨道交通指挥部(集团公司)机关党委、社区党组织、项目部党支部共同参与的三方结对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全线和谐共建活动的开展。
   施工单位和沿线社区(村)相继专门成立了由项目经理、书记、社区(村)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和谐共建工作机构,把和谐共建工作纳入项目部、社区(村)日常工作当中,每年制定工作方案和活动内容。结对双方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共建联席会议,定期交流、协调有关问题。
  5年来的实践证明,“共建文明和谐工程”活动在宁波轨道交通建设中实现了双赢。开展和谐共建活动,调动沿线居民群众参与支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党委书记尹文德表示,共建文明和谐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合力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桥梁,成为促进难题共解的有力平台,成为推进文明施工的重要措施,成为打造和谐工程的有效途径。
  不久的将来,和谐共建的“宁波模式”将随着轨道交通的铺开,向前不断延伸!

 

返回

分享: